close

"資訊過多 讓人膚淺"取自 http://udn.com/NEWS/FINANCE/FIN11/2855802.shtml
資訊也是要有區分的,而非浮光掠影式的「略讀」資訊,論語:「思而不學,則殆」,主旨在勉勵人多讀書;「學而不思,則罔」則在勉勵人多用心思考。知識是要經過分析、思考、判斷才能轉化成為智慧。
慎思明辨:有智慧,會思考、分析、比較、歸納事理及物理,做正確合理的判斷與決策,並具推理與創造能力。
每個人面對的人生不同,如何處理不同的問題都有賴個人的智慧。
蒐集資訊,提出質疑與批判,並學會分析事情的原因,從而提出解決之道或為未來提出一個美好的願景。
依過去的經驗,去蒐集資訊論斷是非,才能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並提出對策,值得大家用心去體會。

------取自 http://udn.com/NEWS/FINANCE/FIN11/2855802.shtml ------

在多元化社會及媒體無孔不入環境下,大量資訊充斥各個角落;資料更新、變化速度既迅速又頻繁,現代人成天被過量資訊疲勞轟炸。在此情況下,多數人光是接收「新資訊」就應接不暇,遑論對每個資訊有充裕的時間消化、吸收。
然而,在龐雜的資訊量中,有的資訊具有深度意涵,需經充分思考才能掌握其精神;有的有其定義與限制,必須充分理解才能應用得宜;甚至有的資訊本身就是錯誤的,如未經正確判讀,可能反受其害。
所以,吸收大量的資訊雖讓人感到自信,但是,倘使未經充分的理解、消化與吸收,只是浮光掠影式的「略讀」資訊,對個性活潑者而言,容易形成「名詞琅琅上口,光說不會做」,不然就是「張冠李戴,誤把馮京當馬涼」、「以訛傳訛」,十分「膚淺」而不自知。而對個性保守者而言,由於很多資訊不論在表面上或是內涵上,本身會相互衝突、矛盾;未能深度解讀資訊的情況下,資訊吸收愈多,反而愈易感到困惑與混淆。
身處這種環境,改善之道,除了要有專業的人或組織來進行資訊的過濾與整理外;個人也應主動建立一套吸收資訊的模式與習慣,才不致陷入適得其反的窘境。
此一模式,首先界定資訊的優先順序,將資訊區分為「核心資訊」、「輔助資訊」與「其他資訊」。「核心資訊」是指與個人工作或生活會產生立即、必要關聯的資訊,應優先投入時間去理解、思考,並與既有經驗做深度的整理、連結;其次是「輔助資訊」,屬於有些關聯,但不會出現即刻效應者;不屬於這兩者的資訊,則歸為「其他資訊」。
沒有「核心資訊」時,才可依序去接收「輔助資訊」、「其他資訊」;但一旦接收了「輔助資訊」或「其他資訊」,同樣須用心思考、理解。
另一方面,則應養成一套習慣與原則,對資訊的吸收採取「寧可精,不要多」的原則。亦即,前一個「核心資訊」未充分思考理解前,切勿擺下現有的去接收「新的資訊」,因為唯有每一個「核心資訊」都被充分思考理解,知識庫才會紮實,並立即對工作、生活產生效益。而隨著「被充分思考理解的核心資訊」的擴增,知識庫的不斷擴展,進而還會提升吸收其他「核心資訊」、「輔助資訊」甚至「其他資訊」的效果與速度。
堅守上述原則,一開始或許會為求紮實而顯得緩慢,但積累到一定程度,則會逐步形成正面循環效果,充分吸收、消化的速度會愈來愈快,也就自然練就消化大量資訊的能力。
要能跳脫被大量資訊淹沒、導致「膚淺、混淆」的陷阱,真正培養出「消化吸收大量資訊能力」,必須有正確的方法(機制)與認知。經常演練並習慣於此一機制,資訊的吸收將產生正面的循環效果,個人並能真正善用大量資訊所帶來視野擴大的好處。

(作者是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 ■ 杜書伍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horace 的頭像
    hhorace

    Horace 的雜記

    hhor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